比特一般下几个小狗?
这个问题有趣,因为最近正好复盘了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的矿难,所以不请自来的来蹭一下热度(哈哈) 先说答案:BTC可能一次下20个左右,ETH可能一次会下1000~2000个。(注:由于ETH的总量比BTC多很多,因此相同的情况下,ETH的算力消耗也会大于BTC。)
在分析具体问题之前我们先明确两个指标:
1、健康率(Health Rate) 一个矿工网络健康率的衡量指标是有效算力与总算力的比值,用公式表示就是: 上图中绿色部分的算力占全部算力的比例就是我这里所说的「健康率」,这个数值越高说明矿工的算力利用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注意我这里是用「有效算力」而不是「全网算力」。这是因为挖矿并不是一直能满负荷运行(全功率挖比特币需要近95%的CPU使用率,而且散热要跟得上!),比如新挖出的比特币会被放入冷钱包保存起来,需要使用时再转移到活跃的账户进行交易,这个过程会产生损耗并且占用一定的计算资源,这部分可以理解为无效算力。因此总算是一桶水,有效算力就像是从水桶中流出来的水流,它的大小决定了我们能够从其中获取多少收益。
2、爆块率(Block Finding Ratio) 爆块率这个概念比较学术,它的定义是我们每挖掘出1个区块所能获得的BTC数量,用公式表示就是 上图红色部分的就是根据当前网络状况和我这里的参数所估算的爆块率,可以看出它随着挖矿时间的变化而波动,但整体上来说是一个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越往后,我们每个矿工能够得到的BTC就越少。如果考虑到矿工之间的竞争关系,实际上这个数值应该会更低一些。
明确了这两个指标,我们就可以讨论上面的问题了——对于BTC来说,一次可能开采20个左右的区块,对应的爆块率大约为7.6%;而对于ETH来说,一次可能开采4000多个区块,爆块率大概为37.8%。 为什么BTC每次可以开采这么多块,而ETH只能开采这么少呢?这主要源于两种资产的不同设计——虽然两者都遵循工作量证明(PoW)算法,但它们的块大小和挖矿难度不同。 BTC的块大小是固定的,为1M,这就意味着每一次开采的块里面包含的交易量是有限的,因此当新的交易需要被添加进块的时候就会发生拥堵,导致分叉概率增加,最终使整个网络的算力下降。而以太坊的块大小可调节,并且在初始阶段被设置为4GB,这意味着在初期以太坊的网络容量可以轻易超过比特币。由于以太坊的挖矿难度是根据区块时间内发生的交易数量和类型来计算得出,所以在交易量和类型相同的情况下,以太坊的挖矿难度必然会高于比特币。 当然,随着未来以太坊的升级,块内的交易数量很可能会被限制。同时,以太坊的PoW算法与比特币略有不同,它的每个区块所奖励的ETH是有一定上限的,在早期每个块约为19个,之后会随着时间减少。
总之,无论是BTC还是ETH,只要它们遵循PoW机制,就必然面临一个算力竞争的问题。只不过BTC的块大小相对固定,因此竞争更加激烈一些。 而一旦某个矿工的机器故障或者电费突然上升而导致计算能力下降,其损失的收益就可以被其他矿工赚取。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说比特币的采矿属于重资产行业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