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猫为什么像老鼠?
首先,我们得承认,宫崎骏的《龙猫》确实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的动物——野生原鼠(Prosimian)所创作的动漫角色。 野生的原鼠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一带,在中国也是有分布的。但它们一般个头较小,体长大约在8~12厘米之间;而《龙猫》里面的龙猫个头明显要大很多,大约是一只小型犬的大小,这和它身上覆盖着蓬松浓密而厚重的“毛”有关系。
为了画出这样的“绒毛风”效果的龙猫,动画师需要先画出轮廓,然后再把每根“毛”画上去,而且“毛”的发丝还要分粗细两种,最细的用来表现龙猫背部的绒毛,最粗的用来表现身体表面的毛发,比如脸、耳朵等部位的毛发。由于龙猫的形象是建立在野生原鼠的基础上的,所以宫崎骏和他的团队最终完成的龙猫形象还是和原生型原始鼠有较大差异的。
从外形上来看,最大的不同就是龙猫有着像人类一样的大尾巴。在剧情中,当姐姐小梅和龙猫一起玩耍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手拽它的尾巴来玩,这个细节设计也是来自于生活。 虽然看着像只小动物,但其实龙猫的听觉是非常敏感的,甚至可以分辨出细微的声音,听到远处的人讲话。
这也是宫崎骏塑造龙猫这一角色的灵感来源之一,就像生活中的小动物一样,龙猫具有和人类一样的七情六欲,会高兴也会伤心,会害怕也会迷茫…… 《龙猫》里还有一段情节,是小梅和龙猫在河边捡到了一只鸟,然后把它放回了天空。这段场景其实是来自宫崎骏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当时他也不过是一个小孩子而已,却突然萌生了一种“保护自然”“热爱生命”的感情,这应该也是他创作《龙猫》的初衷吧。
在部分地区的方言中,袋熊、树袋熊和无尾熊都被称为“龙猫”,与动画片《龙猫》中那个像老鼠一样的卡通形象相去甚远。因此,产生这种误解的人一般生活在使用这种方言的地区,或者受到使用该方言的人群的影响。
《龙猫》是根据宫崎骏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的日本动画电影,由宫崎骏担任编剧,吉卜力工作室制作,于1988年4月16日在日本上映。该片曾获1988年日本电影旬报“十佳外国电影”第二位、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最佳长篇动画电影、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长片电影、美国洛杉矶动画节最受观众推崇特别奖及日本电影学院最佳音乐等多项国内外电影奖项。除了在电影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之外,《龙猫》在游戏界也有所建树,在PS游戏《莎木I》,其主角芭月响裕小时候的朋友“小胖”在一次闲聊话题中,就曾经提到过《龙猫》。《龙猫》在中国大陆先后两次上映,一次是2006年的日本动画电影展映,一次是2018年重新修复上映,票房2,608万。该片的票房成绩是宫崎骏在日本本土之外上映的电影里最好的。
袋熊是一种分布于澳洲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其外围的一些岛屿等地方的哺乳类动物,属于有袋类的草食动物,分为小袋熊和山袋熊。小袋熊已濒临绝迹,目前所留下的全是山袋熊属。该动物又叫大食袋鼠。体肥重,嘴和眼均较小,毛粗而密,体背褐色或黑色,胸部黑色,腹部浅色。前后肢均有5趾,趾端具钩爪,适于掘土。尾粗大,无毛,着生许多坚毛,用以倚靠身体。善于爬树,在地上走时用尾作枢轴,作蹲伏状,以四肢行动。白天潜伏,夜间出来觅食。幼仔在育儿袋中养育。主要以野草、根茎、植物、果实为食。每年秋末产仔。
该属有两种,一种产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毛灰白褐色,体长1.5-2.1米,后肢长且力大,能直立起来。另一种叫考拉,体长仅0.7左右,四肢和尾巴很短,毛浓密,呈灰色或褐色。栖息在桉树上,以桉树叶为食,俗称“熊猫”或“无尾熊”。